精彩书摘:
《统帅的艺术:战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十讲》:
克劳塞维茨认为,如果军队在战斗的前一阶级已经“失利”,援军现在已经赶来,进入战场,这时,由于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不同,也由于这支援军采取的具体行动和作战方法不同,战斗中敌我双方的利益得失将会出现非常复杂的局面,其结果,大致说来会有下述五种:
第一种结果。在一般的条件下,如无特殊情况发生,那么,这场战斗将会继续进行下去,而且,战斗中的我军会因援军的到来,增添了生力军而取得新的战斗成果。这样,我军新取得的战斗成果,就会把我军在前一个阶段所失去的利益挽回,使敌我双方的利益得失大体上扯平。克劳塞维茨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如果战斗还不能认为已经结束,那么,援军所开始的新的战斗就会跟原来的战斗合而为一,取得共同的结果,于是原来的失利就从账本中一笔勾销了。”
第二种结果。如果我方援军进入战场时,这场战斗的胜负时刻已定,敌军已经达到了这场战斗的直接目的;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如果我方援军的兵力又有限,加上原有的兵力,总兵力不能同战场上的敌军相抗衡,那么,新开始的一轮战斗,就很难出现对我军有利的结果;我军在前一个阶段战斗中所失却的利益,也就很难追回。克劳塞维茨的原话是:
“如果战斗的胜负已定,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援军兵力有限,不能和敌军相抗衡,那就很难指望新开始的战斗会获得有利的结果。”
第三种结果。同样在敌人已经达到战斗的直接目的的情况下,同样在我军在战斗中的总兵力不能同敌人军队相抗衡的条件下,假如我军将士由于“复仇心”作怪,不顾战胜敌人条件的有无,非要再发起一轮新的战斗去报复敌人不可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则我军不但不可能追回在前一个战斗阶段所失却的利益,反而,会在新展开的一轮战斗中陷入失败,从而使我军造成更大的失利!克劳塞维茨举出拿破仑战争中的一个典型战例,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可敬的布留赫尔在他的两个军在蒙米顿被击败以后三天,在1812年2月14日率领第三军走上了同一个战场,毫无疑问,这是复仇心驱使他这样做的。如果他知道可能与拿破仑本人相遇,那他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暂时不去复仇。但他当时希望的是找马尔蒙报仇,结果他那种高贵的复仇心不但没有带来什么好运,反而由于失算而带来了失败。”
克劳塞维茨强调指出,布留赫尔之所以在前一阶段的战斗“失利”后,在新开始的一轮战斗中又遭到失败,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在新一轮的战斗中是与老对手马尔蒙相遇,还是不幸碰巧与作战的高手拿破仑相遇;而在于一个明智的统帅如果在前一阶段的战斗“失利”之后,如果再想发动一轮新的战斗,必须非常慎重地考虑一下发动新一轮战斗时,赢得胜利的条件是否具备、各方面的情况是否允许。而决不应该仅仅以“复仇心”作为发动一次新一轮战斗的理由和根据!尽管“复仇心”也能够一时激起自己军队的斗志,可是,如果发起一次新一轮战斗取胜的条件不具备,自己的军队在新一轮战斗中的总兵力不能与敌军相抗衡,军队被敌人击溃得过多,那么,这种可贵的“复仇心”也会“由于整个军队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而消失”。克劳塞维茨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如果一次结束了的战斗是一件完结了的事情,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决定进行一次新的战斗的理由。决定进行一次新的战斗,必然是以其他情况为根据的。但是,这个结论同我们必须考虑的一种精神力量——复仇心是抵触的。上自最高统帅,下至地位最低的鼓手都不会缺乏这种感情,因此,再没有什么比复仇心更能激起军队的斗志了。不过,在这里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前一次战斗中]被击溃的只是整个军队中不大的一部分。否则,复仇心[在下次战斗中]就会由于整个军队无能为力而消失了。”
第四种结果。同样在敌人已经达到战斗的直接目的的条件下,如果我方援军的兵力不是很有限,而是相当强大,我方的总兵力能够超过敌军,那么,一般说来,我军在新开始的一轮战斗中,是能够赢得战斗胜利的。
可是,克劳塞维茨又指出,统帅还应该注意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军在第二轮战斗中赢得的战斗胜利成果,虽然能够补偿在前一轮战斗中的“失利”,甚至在补偿之后还有节余,但是,由于敌军在第一轮战斗中从我军手中夺走的那些利益,我军并不是在第一轮战斗中追回的,而是在第二轮战斗中所赢得的战斗“胜利”成果补偿过去的;所以,敌军在第一轮战斗中从我军手中夺得的那些利益,毕竟用来增强了敌人在第二轮战斗中对付我军的实力——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克劳塞维茨认为,我军在第二轮战斗中所赢得的“胜利”成果,既可以说补偿了在前一轮战斗中的“失利”,又可以说并没有完全追回在前一轮战斗中的“失利”。这也就是说,我军在前一轮战斗中的“失利”,是不可能通过在第二轮战斗中的“胜利”成果,完全从“账本中勾销”的。克劳塞维茨的原话如下:
“如果这支援军相当强大,可以不考虑前一个战斗的结果就能进行下一个战斗,那么它虽然能够以胜利的结果来补偿前一个战斗的胜利,甚至还有更大的收获,但决不能把前一个战斗的失利从账本中勾销。”
……
作者简介:
吴琼,1944年生于北京,196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中国哲学史硕士。曾任大连海军政治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处长,编审。著有。《世纪老人的话张岱年传》、《<战争论>研究》、《<战争论>诠释》等。
内容简介:
《统帅的艺术:战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十讲》介绍了西方战略学奠基人、德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生平,英代表作《战争论》的学术地位、价值、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解读了《战争论》中有关“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等八篇内容。进而联系时代的变化,介绍了英国现代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的“大战略”和美国当代战略学家保罗·肯尼迪“真正的大战略”理论。最后,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略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强调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国家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统帅的艺术:战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十讲》是作者2001年出版的《<战争论>诠释》一书的修订本,适合对军事理论和战略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导言
第一节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
第二节 《战争论》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第三节 《战争论》的方法和理论结构
第二讲 战争的性质
第一节 从解剖“搏斗”入手
第二节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一、战争的实质
二、战争运动规律的特殊性
三、战争指导规律
第三讲 战略
第一节 两种“战争艺术”和战略、战术的区分
第二节 战略的实质不是“诡诈”
第三节 克劳塞维茨的战略观和检验战略的实践标准
第四节 战略要素
一、精神要素
二、物质要素
第四讲 战斗
第一节 战略与战斗的关系
第二节 统帅运用战斗的三条基本原则
第三节 统帅组织战斗的七种策略
一、如何判断“决定战斗的胜负时刻”和怎样使用援军的策略
二、“战斗过程”只是达到战略上“胜利”的手段,必须让敌人在“退却过程”中蒙受更大损失的策略
三、“保障自己的背后和威胁敌人的背后”的策略
四、“为恢复战斗而进行的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的战略性策略
五、“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使用援军”的战略性策略
六、“战斗的持续时间”与“缩短”或者“延长”军事行动的战略性策略
七、“迫使退出战场的敌人进行战斗”的策略
第四节 主力会战
一、战争的真正重心
二、胜负取决于总的情况
三、胜负的发展趋势难以扭转
四、追击和后退
……
第五讲 军队
第六讲 防御
第七讲 进攻
第八讲 战争计划
第九讲 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的战略原则
第十讲 《战争论》的理论失误和西方现代“大战略”
附录:论战略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图表目录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