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上虞市民间吹打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南宋已很盛行。明清时期日趋繁华,达到鼎盛状态。相传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带兵抗倭,曾借锣鼓以抗倭寇。上虞县志记载:“相传明时倭奴人犯,各村团练乡勇,学习队伍保障,一方有警,则交相接应,后太平无事,遂以戈矛为旗帜,借神通以驱疫,亦保甲遗意也。”又有:“乾嘉以来,礼拜毕三月中,里人又聚各社各旗,迎东岳帝于城中,乃东西两乡,谓之花迎,羽葆鼓吹,绣织锦旗,高跷、文马、鱼龙百戏,约排列三四五里许,每年所费甚巨,可见风俗之日靡也。”当时各地庙会盛行,其中最大的庙会属县城丰惠的东岳庙会,庙会中最热闹的要算民间吹打乐,有民谚云:“花迎迎过年,可惜要种田。”
明、清是上虞吹打的鼎盛时期,全市吹打班不下千余个,各村各堡至少一班,有的甚至二三班。上虞吹打班社有“十番班”、“道士班”、“堕民吹敲班”等。按演奏形式可分为:
大敲:又称大敲棚。分龙船大敲和纱船大敲两种。乐器有大堂鼓、小堂鼓、单面鼓、板鼓;锣有抬锣、大锣、二锣、京锣、小锣、月锣(当锣)、凤锣、争、斗、尽、四小锣、大钹、金钹、次钹等。曲目有《花二场》、《文武辕门》、《噶嗒志》、《大敲》、《三敲》、《五场头》等。
小敲:又称背敲,因精美的锣鼓架缚于乐手肩背上而得名。乐器与大敲基本相同,只是小敲的乐器编配简单一些,曲目除大敲曲目外,还有《搜轿吹》、《马上吹》、《拜笛》、《花烛吹》、《行路调》等ll首。
细吹细敲:又称“打番”、“行宫”,乐器有笙、萧、管、笛、提琴(形似碗胡)、四弦胡,以及京锣、金钹、小锣、月锣(当锣)、九圆锣、双磐、铃、小堂鼓、单面鼓、板鼓等。曲目有《步步高》、《福禄》以及江南传统丝竹睦牌等。
上虞吹打有以下特征:大敲、小敲粗犷宏大,特别是招军(先锋)激越尖厉的音调与丰富的锣鼓点相结合,更凸显上虞吹打的特色。细吹细敲文静幽雅,或活泼欢快,反映了江南越国乡民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仲富兰,男,汉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主要社会兼职为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问、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著有《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史迹与风土》、《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文化寻根》、《中国通·风俗礼仪》、《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广播评沦——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十二生肖的故事》、《风物考》、《民俗传播学》、《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等三十多部著作,另有大量论著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
内容简介: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绍兴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论》之一,也是属于独具特色的开创性研究课题之一,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意义。《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基于越文化的区域性组成部分,将大量史料和资料汇于一炉,论证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绍兴市特色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对其核心与灵魂——“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作出了概览、鸟瞰和文化意义的阐发。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越地民风民俗及其越地民众的精神与物质创造,是越文化中最富于区域文化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间存留着古老百越族习俗文化的传统基因。它不限于典籍上记载的古越人原始风情,也包括流传于后世的种种越地的民情、礼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间信仰,尤其是从这些习俗信仰中反映出来的越人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
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越文化之非物质文化形态必然要自觉或自发地随之发生非良性变异或良性变异。面对外来文化和新的生存环境时,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自我调节,与时俱进,进行基于原质的创新。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越地文化与多种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统一。
目录:
绪论
一、越地的历史演变
二、越地的社会、经济、文化
三、本书的研究范畴、方法和意义
第一篇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分析(上)
第一章 口头传统和表述
一、概况
二、民族语言
三、民间文学
第二章 传统表演艺术
一、概况
二、民间音乐
三、民间舞蹈
四、传统戏剧
五、曲艺
六、杂技与竞技
第三章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一、概况
二、传统节日习俗
三、祭祀习俗
四、生活习俗
五、庙会
第二篇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分析(下)
第四章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一、概况
二、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
三、气象知识和农业活动
四、水利工程与水利文化
第五章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一、概况
二、民间美术
三、传统手工技艺
第三篇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 资源环境与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章 经济生产与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篇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
第八章 名士文化与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九章 民俗文化与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关于民俗文化学
二、民俗传承与文化传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
四、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
第五篇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十章 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认识价值
第十一章 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
一、显性价值
二、隐性价值
第十二章 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经济价值
第六篇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第十三章 回顾: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十四章 困境: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问题
二、遗产“过剩”与经费短缺的矛盾
三、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冲突
四、时代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冲突
第十五章 借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第十六章 突破: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按保护需求分类
二、产业化和创意园
三、校园传承
四、媒体助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