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生命的原乡
一些回忆,好像过去做过的一场梦,被偶然留在记忆里;事实的有无,竟难确定了。
似梦的回忆,很有味道!
——《日记》
五六岁时,听父亲说,老家在新野县新甸铺镇张店村,村头挨条河,叫白河。还说,相传很早以前,张氏祖先世居濮阳。某年闹灾,有一支族人拖家带口,自濮阳南下逃荒,来到新野地界白河边。族长对四个儿子说,一大家子走,受拖累,你们都大了,各自活命吧。说罢,将个铁锅摔成几瓣儿,分给儿子们,说:“往后,是咱家人,就拼锅相认吧。”有个儿子就地留下,以后子孙繁衍,四里八乡称它“破锅张家”,住村叫“张店”。父亲还说,眼下,咱张店家里还有你爷爷、你奶奶,老两口守着一亩七分地过哩。我落生,爷奶是知道的。父亲往家捎信儿说:“俺添了个儿子,恁添了个孙子,国家添了个壮丁。”爷奶自是欢喜。我却始终没能拜见爷奶二老;这辈子恐怕也无缘回张店了。可“老家新野张店”深烙脑海;无数次填写简历,“籍贯”一栏总这么写。
1950年,张店搞“土改”、定“成分”。爷爷奶奶虽已过世,可外头还有这家的人呢,“成分”还是给定了:贫农。村里派人去开封问父亲:
“还回去吗?回去,就给地;要是不回,就不给地啦。”父亲说:“不回啦。”
1983年,堂弟诚一说,他1969年“下放”张店,看见家里房基地还在。大队干部谋事周全,说:“张教授一大家子,万一要回来,得有地儿住。”就在我家房基中央种树为记,是棵桑树。堂弟两手合握示意,“已长得老粗啦”。堂弟回老家这事儿,又过去近五十年了,房基地不会再留,不知那棵桑树还在不在。每逢夜深人静,时而“望见”祖父手执桑杈,佝偻腰背,守护在一亩多地旁边;时而想见祖父长满老茧的手,在地里种满桃树、桑树——醒来都是梦。
从未一见的白河滩地,滩地上附载的祖父故事,我魂灵的原乡!1920年秋,父亲走出张店去信阳上学,1924年转开封上学;随后毕业谋职,1929年同母亲结婚,都在开封。除新野老家以外,又有新“家”,在开封。随后父亲去北平、广州读书,回河南安阳高中、淮阳高中教书,再去北平燕大教书。前后八年,母亲一直“守”着开封西小阁5号那个“家”。大哥、姐姐、二哥,相继出生。这期间,父亲无论“漂泊”何处、也无论“漂泊”多久,末了总会回到开封——这儿是“家”啊。1942年年初,父亲应聘河南大学副教授。新野的乡亲们,又改称开封这家张店出去的人“教授张家”。
1938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二),我出生在母亲故里——杞县傅集村。母亲后来说我是“兵火命”——日本鬼子头年在卢沟桥放大炮时怀的我;说瞧着吧,你这辈子不缺“兵火灾”。我出生前俩月,自华北南下的倭寇,已尽占豫省黄河以北土地,迫近开封。母亲腆着肚子不良于行。淮阳中学执教的父亲,紧急返回开封,雇辆架子车把一众家眷送回杞县,避敌兵锋。开封这个“家”,没了。
我落生后第十八天(5月18日),日机来炸,母亲抱着幼婴、带着兄姐自傅集出逃。6月1日,杞县陷敌;6日,开封陷敌;9日,蒋军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阻敌,洪水淹灌44县,杞县位当黄泛区中心,百姓死伤惨重。父母拉扯四个儿女,先随难民群,后跟着河南大学,奔逃荒原,颠簸山野,背井离乡,载沉载浮。还真应了“兵火命”!如果把俺这八载行程,浓缩成“蒙太奇”镜头,倒也煞为有趣:先是裹在襁褓中,母亲抱着逃;继而坐在竹篓里,父亲挑着逃;再是兄姐牵着小手逃;末了大些了,就自个儿背个小包跟着大人逃。1938年至1942年,“流窜”杞县、郾城、漯河间,留下的是行踪;1942年、1943年、1944年年初“躲藏”嵩县、潭头;1944年夏秋“逃奔”淅川荆紫关、湖北郧阳麻池,1944年、1945年“千里大逃亡”至宝鸡宋家庄、石羊庙,留下的就是脚迹了。8岁了,还不知啥叫“家”,只下意识认知:“爸妈在哪儿、哪儿是家。”
居然活了下来、还长大了!
这个小幸运儿!
P3-5
作者简介:
张檿弓,又名张弓,1938年5月出生,籍贯河南新野。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华梵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学、佛教社会史、佛教文化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序卷》《正卷》命章,各设专题、间以“导语”“缀语”连接,叙说璘璘(檿弓)早岁的“家乡故事”。
《序卷》:三零后“河南娃”,战火中出生,逃难路上长大。日寇轰炸致聋,险遭寇兵屠戮。山原徒步千里,难童院里“自救”。蒋机滥炸伤肩,郊野流浪乞讨。随母偷渡江防,喜闻雄鸡唱晓。十载“兵火童年”,饱览纷纭世象,见识各色人物,认知绝望与期冀、横暴与善良。
《正卷》:童年苦厄百味,化作人生滋养。喜列“首批红领巾”,萌生崭新理想。课堂连听带看,八年未敢懈怠。博览古今中外,健体高、快、更强。热心大小公益,“增益己所不能”。“一五”开局,初潮涌起,誓“向科学进军”,梦想祖国富强。胸怀“拿云心事”,作别青涩岁月。
目录:
卷首语
生命的原乡
序卷
三娃的“兵火命”
“俺是中国人”
寨场歌声
逃脱在日寇屠校前夜
俊大油坊
盲童安财
跟姐挖野菜
渭塬窑洞小学
清湫难童教养院
古城飘落照
姑苏去复归
正卷
少年的“拿云心事”
“这孩子早熟”
“阵营”认同
少年悦读季
忧郁的篝火
——告别少年季
青年悦读季(上)
读法英古典
读俄罗斯
读古希腊
“焦虑的进取”
—―学业篇
“创优”的“忧虑”
“法宝”和“命根儿”
失聪的困扰
“就改‘焦虑’吧”
野蛮其体魄
——劳卫篇
“大戏”前奏
速度——快捷如豹
耐力——致远似驼
灵敏——灵动若兔
力量——力拔山兮
来自共青团的关注
夜摸“敌营”·负重行军
传统(一):举重·拔河
传统(二):校园篮球
陶冶其情性
―—文娱篇
高唱《黄河》,缅怀神圣
时尚的歌潮
啊,俄罗斯!
来自女校的“舞风”
增益其担当
——公益篇(上)
课代表·读报员
墙报编委
热购公债
浚河·造林·割麦
见习农家事
参访黄河社
夜校小教员
捐书农青·欢送新兵
“救火呀!”
化育其心智
——公益篇(下)
扫盲小老师
粪场寻“敌”
智斗飞雀
团旗高扬
——共青篇
“有灵魂的,都要看看”
那时,曾携手同行
宣誓团旗下
青年悦读季(下)
读《诗经》《楚辞》
读《史记》
读《西厢记》《儒林外史》《牡丹亭》
读《红楼梦》
心灵的憩园
——忆省图书馆兼怀新华书店
无声的心语
——青涩自诉
任性·自省
自责·自励
抓住每个“刹那”
春的悃思
追寻“理论”
拥抱集体
胸襟·梦想
萎落的青果
雏鹰折翅
恶习毁前程
苦不得出柜
梦留在这里
定量粮与伙食费
红薯饭·“八个半”
吃烧鸡·抢炒馍
“半食堂制”
胖师登台·煤炉取暖
百年古井·木桶饮水
大小喇叭·储蓄广告
大通铺·双人床
草门帘·木尿桶
鱼骨刮痧·防流行病
旧时巷陌
年节岁俗
四季光景
世相百态
“东京集体农庄”
“跟爸学吧”
——忆父亲
两个战场
看爸讲课
打工·受学
思念·移情
[附]读“燕大四师”致父函
“学术为公器”与“学术报国”
——读陈垣先生函
“寂处寡欢”的岁月
——读郭绍虞先生函
父辈的“乡党情愫”
——读冯友兰先生函
―帧题签和―封信
——记顾颉刚先生与先父情谊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