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从意向结构来看,在体验中呈现出来的东西只有两种:自我和对象。自我作为原自我始终维持着它的“持守”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广延作为“持守的特性”通过体验而自身显现。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广延正是意向结构中的原对象。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自我的广延作为沉淀物本身就是自我的组成部分,把这个组成部分当作自我的第一个对象,这难道不是一种自身循环?这确实是一种自身内的循环,一种费希特意义上的“自我设定自身”的循环,可是,若没有这种循环,会出现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原自我和原非我的统一性以及意识的一个核心特征(自身意识)都是无法建立起来的。下面让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
原自我首先分裂为作为极点的自我和作为“对象”的自我①,前者意识到后者并把后者当作属己的对象收入眼帘。这时,触发性的原素流人进来,充实了后者,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首先是形式对象,接着是含有实事内容的对象被构造出来。于是,原自我清醒过来,成为自我,它朝向的是它刚刚构造出来的对象,而此前的原对象退到对象的背后,成为一同被意识到的背景。这种作为背景的非对象性的被意识到,正是胡塞尔所谓的自身意识。
这是原自我的自身循环的一个积极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如何导致原自我和原非我的统一性的。如果像胡塞尔所认为的那样,原自我和原非我并不是两物,而是一物之两面,那么这“一物”是什么?看来它非作为广延的原对象莫属,只有它同时与其“两面”发生关系。我们看到:一方面,它发自自我,是自我的各种行为和“射线”以效用形式发生的沉淀;另一方面,它直接关联到事物或对象,事物或对象自身的杂多性、历史性、阻抗程度等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自我的决定和取舍并因此参与到效用的形成之中,而且,在随后出现的新的构造活动中,这种作为效用已经沉淀下来的广延也决定和取舍着原素参与触发和充实的可能性和程度。正是由于它一身兼两任,才使得原自我和原非我不至于蕴含二元论之忧。
三
带着这样的理论结论,让我们来考察一桩关于“寂静意识”的公案。这是耿宁在《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一文中讨论阳明学派的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试图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加以解决的难题。
根据耿宁的理解①,王阳明的弟子们曾在道德意识的意向性本质上进行过一场大论战。以钱德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意识(知)必定有其对象,“人情事物”正是这样的对象,脱离了这些对象的“感应”,意识(知)本身便不存在了。这一派在道德实践上主张,我们只有在行为中通过意志弘扬善的意向、拒绝恶的意向才能达到自发行善的结果。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艰苦的努力。以聂豹和罗洪先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反对这种通过意志努力践行道德意识的路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人为的而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他们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不再对每一个“人情事物”进行褒贬,然后做出去恶扬善的道德抉择,而是走到意向的“发用”之前,走到一切道德事件成为对象之前,直接面向心灵或精神的寂静本体。他们相信,当人“沉浸”在对寂静本体的冥想之中后,便既不需要区分道德上的善恶,也不需要特别的意志上的努力,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意向“发用”会自发地且清晰地符合善的要求。
耿宁利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这种“寂静意识”做了深入的分析,其思路大致如下②:寂静意识是不是胡塞尔所谓的“空洞的视域意向性”呢?初看起来似乎是的。寂静的、冥思的意识是对主体潜能的意识,这一意识当然是空乏无物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种意识就是胡塞尔的“空洞的视域意向性”。可是问题在于,这一意识仍然必须与冥思者当时的“直接当下”相关联。如果失去了这种关联,冥思者可能会进入睡眠或做梦之中,在这种状态下他是没有能力通过悬置其梦境而变得清醒起来的。因此,与现实当下的关联对于寂静意识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可这样一来,它就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视域意识了,因为视域意识总是依附于某个对象,作为某个对象的背景意识而存在,我们当然不可能把寂静意识看作是“直接当下”的背景意识。
……
内容简介:
《哲学分析(2014年第5卷·第5期·总第27期,双月刊)》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去玄的玄学解读——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耿宁唯识学研究管窥、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与历史理性、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下)、康德与弗雷格的分析性观念、善“不与恶做对”等。
目录:
·哲学专题讨论
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
去玄的玄学解读——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耿宁唯识学研究管窥
·哲学传统研究
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与历史理性
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下)
康德与弗雷格的分析性观念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善“不与恶做对”
论罗尔斯对the reasonable与the rational的区分
论友谊的“正当性”——一个托马斯主义的回答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信念的组合性与信念的形而上学
左翼SSK科学观质评
·随笔与访谈
释梦与休闲
何谓哲学
·动态与书评
“哲学与生活世界”天津论坛研讨会综述
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示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问题与方法——兼评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互联网与人共同进化——超越《浅薄》的技术观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英文目录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