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万灵,博士(博士后),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致力于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完成1项和立项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1篇收录进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第1作者出版专(合)著2部;咨询报告10篇(7篇获得有关部门采纳和领导签批);主编资讯报告《广东外经贸蓝皮书》5部,在其中署名发表9篇报告;在其它蓝皮书发表9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7年)调研报告类三等奖(2015年)。
内容简介: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额危机终于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大爆发,被称为国际金融“海啸”,这充分说明此次金融危机的危害之严重。有专家评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比美国1929~1931年“大萧条”有过之而无不及。10年过去了,使国际经济社会备受冲击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消散,随着各种经济数据指标渐渐被披露,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被学术界深刻认识。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研究从未停止,还将延续下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刻揭示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产生了大量研究其形成机理、影响效果及治理的理论。比如,一般认为,由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主要又是中国储蓄和美国消费之间的扭曲关系所致,因为中国存在极低的消费率和极高的储蓄率;美国则相反,消费率居高不下,储蓄率近乎于零。这种失衡导致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和巨额外债,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融资,进而造成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演化出次贷危机。因此,这两个经济体量超大的国家在巨大贸易差额即中国顺差和美国逆差中,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提升美国储蓄率和中国消费率,从而要求协调中国与美国贸易政策,才能治理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分析仅是一家之言,所谓高消费率掩盖了消费需求结构失衡,这是由美国制度决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从国际需求结构变化角度,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理、治理过程及其效果的演变趋势,并重点探讨了国际需求结构变化后的影响,尤其深入探索了国际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国际需求结构的理论与方法
四、基本逻辑思路
总论篇
第二章 主要经济危机形成的机理:基于总需求变化的历史考察
一、总供求态势的演变:经济学理论框架应用的前提
二、美国大萧条的发生机理:基于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
三、日本经济低迷的形成机理:需求约束型转向新供给约束型
四、经济危机治理与总需求变化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及研究概况
二、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机理
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治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国际需求区域格局变化的考察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进口需求的变化态势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格局的变化和调整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投资需求的变化态势
四、本章小结
区域国别篇
第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需求结构变化
一、发达经济体及其经济发展简况
二、发达经济体商品进口需求及其结构变化态势
三、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需求结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需求结构变化
一、新兴经济体的基本特征
二、新兴经济体进口需求及其结构变化态势
三、新兴经济体代表国家的进口需求结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金融危机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需求结构变化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范围与进口需求构成划分
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代表性国家进口需求及其结构变化
三、本章小结
应用篇
第八章 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态势
二、世界进口需求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三、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产业调整的影响
第十章 全球需求结构变化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
第十二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