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晋及
中国科学社主要是通过出版《科学》杂志、《科学画报》、《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等书刊实现其科学传播宗旨的。其中,中国科学社在南京发展期间的科学传播活动可以归纳为继续刊行《科学》杂志、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和发行《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三个方面。
(1)继续刊行《科学》杂志
当年,《科学》杂志发起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祖国传播科学知识。其“缘起”说道:“今试执途人而问以欧美各邦声名文物之盛何由致乎?答者不待再思,必日此食科学之赐也……同人等负笈此邦,于今世所谓科学者,庶几日知所亡,不敢自谓有获。顾尝退而自思,吾人所朝夕诵习以为庸常而无奇者,有为吾国学子所未尝习见者乎?其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有为吾父老昆季所欲闻知者乎?……诚不知其力之不副,则相约为科学杂志之作,月刊一册以饷国人,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而一切政治玄谈之作勿得阑入焉……”这种“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的思想,在《科学》第1卷第l期的《例言》里,有了更具体的表述:(一)“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但也结合我国科学程度,不求好高骛远,“每一题目皆源本卑近,详细解释,使读者由浅入深,渐得科学上智识,而既具高等专门以上智识者,亦得取材他山,以资参考”;(二)“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反对“玄谈”,而主张对科学原理的探索,同时对“工械”、“技艺”之类也给予一定的地位;(三)内容包括:通论,物质科学及其应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历史传记,以及美术音乐等;(四)特设“问答一门”,作为“交换智识”的园地。
《科学》杂志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科学普及的最强音。从创刊的年代看,它是我国科学工作者有组织有意识地介绍现代科学知识的最早杂志之一。从内容上看,其广博宏富是同时期和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同类刊物所不能相比的。它不但大量地介绍了西方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趋势,而且也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论文的广阔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及其他学科上的重大发现,技术科学上的重大发明,诸如伦琴射线、镭的放射性、原子结构学说、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电子管、无线电技术等,《科学》杂志基本上都对它们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和评述。《科学》杂志的最初撰稿人差不多都是科学社社员,尤其是科学社的几个发起者,像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杨铨等人,开头几卷几乎每期都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科学》杂志的办刊风格使得它的读者群比较固定。它的订户主要是国内所有中等以上的学校、图书馆、学术机关、职业团体,销路大约3000份。从1915年到1950年的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2卷,刊载论文3000余篇,计2000余万字。这一成就在中国近现代科学研究与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致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将其与美国的、英国的并称为。这本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科技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普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2)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
为了传播科学,提倡研究,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5年由所长秉志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该刊是当时国内最早的以发表原始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的外文版生物学学术期刊,以西文为正文,附中文摘要。从创刊至1929年,动植物学论文合刊,共出5卷,每卷5号。从1930年第6卷起分动物和植物两组出版,每组每卷不限于5号,动物学部分出10号为1卷。到1942年停刊时,动物组发行了16卷,112篇论文,植物组发行了12卷,100多篇论文,总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丛刊》以发表分类学、形态学论文为主,但也刊发过遗传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论文。该刊所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国内有关学科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如第1卷第1号刊发的陈桢《金鱼之变异》一文。
……
中国科学社是近现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促成并参与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生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1916年9月,中国科学社成立南京支部,后来依照社章将其改为南京社友会。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由美国迁回国内,并在南京设立事务所,其总部也设在南京,主要在南京发展。1928年,中国科学社迁入上海新社所,转以上海为发展中心。中国科学社的同仁对相伴12载的南京抱有深深的感情,他们以科学的精神来表达这份情感。中国科学社于1932年出版了《科学的南京》,其中包括竺可桢的《南京之气候》、秉志的《南京之自然史略》、谢家荣的《钟山地质及其与南京市井水供给之关系》、赵亚曾的《南京栖霞山石灰岩之地质时代》、张春霖的《南京鱼类之调查》、林刚的《南京木本植物名录》、张更的《雨花台之石子》、赵元任的《南京音系》、张其昀的《南京之地理环境》等,以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地质、动植物、矿物、方言等。这些论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