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四化”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工业化、城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早期的“磁场效应”理论、结构变革论、二元结构论、聚集经济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改造、农业发展和工农业关系等方面(Hayami & Ruttan,1971);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围绕信息化有关问题展开研究,且大多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等相结合(Bernstein & Mamuneas,2007;Holt & Jamison,2009)。这些文献主要是对“四化”的运作机理、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我国的“四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一方面重点开展了对工业化(郭克莎,2000;庞瑞芝等,2011)、信息化(黎雪林、吕永成,2003)、城镇化(陈明星等,2009)、农业现代化(傅晨,2010;龙冬平等,2014)发展情况的测评,另一方面对“两化”、“三化”互动关系、作用机理及其协调发展水平展开评估分析(谢康等,2009;徐大伟等,2012;吴一平等,2012;丁志伟等,2013;张旺等,2013),也有少数学者把“四化”相互结合进行研究,通过“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其发展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李二超、韩洁,2013;李裕瑞等,2014;巍熊、祁春节,2014)。可见,以上文献主要从各个层面对“四化”发展的测度、机理以及“四化”关系等方面展开分析,缺乏从时空维度对“四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与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且文献基本上以国家、省级层面数据进行分析,以地市及以下层面数据分析的极少。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以地市层面区域为单位,采用多指标多维度评价方法更能准确反映我国“四化”发展的实际水平,更有区分度,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四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时空维度揭示“四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变化规律,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来探讨“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和重心曲线演变方法分析其演变趋势和演化特征,并为我国区域发展规划及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就是要形成“公平—效率”的新常态关系,这是能否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在现实经济中,技术创新有各种类型,一个经济体要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就必须形成使尽可能多的大、中、小型各类市场经济主体都能有动力和机会参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而能够形成这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最有效制度就是公平竞争。在公平竞争的制度下,各类经济主体就能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领域和分工环节中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创新竞争。在这样的经济体中,就可以形成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局面,而不是主要靠政府的“重视”、“扶持”、“评选”或选择性的产业政策来实现个别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这就如同要提高体育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励全民参与和进行公平的竞赛,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就是要消除各产业的进入壁垒和市场垄断势力,让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竞争,并在公平的竞争规则下实现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格局。
作者简介:
经济编辑部是书报资料中心下设的四大学术编辑部之一,它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报刊上的经济类、管理类文献进行不同层次的整理、加工、编辑,共出版18种经济类及17种管理类的期刊,范围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的经世济民、管理学的理性严谨,要求编辑工作不仅要“为人作嫁”,而且还要怀有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之心。我部的编辑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多年的从业经验、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刊物质量保障的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学逐渐成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管理学理论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本文在对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四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发展格局进行初步探索,并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重心曲线演变的方法对其动态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四化”发展水平总体上扬,但地区差异明显,“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区集聚明显;“东高西低”态势依然显著,但南北发展逐渐趋于平衡,在此过程中低级别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高级别重心较为明显地由南向北移动。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将发生一系列全局性、长期性的新现象、新变化。经济发展将走上新轨道,依赖新动力,政府、企业、居民都必须有新观念和新作为。“稳增长”着眼近期,“调结构”着眼中期,“促改革”着眼长期。着眼于长期的改革,也需有现实的动力源泉,应有激励相容的机制机理。在经济新常态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就是要形成“公平—效率”的新常态关系,这是能否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我们将越来越明显地观察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行为特征和规则意识的一系列新常态现象。经济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而且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即以何种主观意识来判定经济态势的正常和合意与否。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心理会更具战略平常心,更倾向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好评度